找到相关内容238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白话—印顺导师之成佛之道

    逐渐形成六入;而六入与外境的接触则有种种感受之生起;由此感受的生起,则对于喜乐之境而生起贪爱之心;由贪爱之心的增长,则生起贪取之心,故而造种种之业力;此业力集合则引生后有之业力;由此业力则有生、老、...心识之理是非无的,若能通达外境实无,乃是“唯识”所现而立的外境,如此则能悟入唯识之真实了。     也有一部份众生认为若依刹那生灭之法,系缚与解脱是难以建立的,并因此以为一切法皆断灭,而无有解脱,故而...

    宏正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1679378.html
  • 《五部遗教》等宁玛派典籍与禅宗

    清净自性,随顺外境,流浪诸有,轮回并起怨憎,慎恨殴打损害(之业)无数.因此,今世虽未造损害,罪过,但昔之恶业于此世果熟.非神所为,非人所为,是自业所致,因此心无怨恨并甘心忍受.对殴打者不还手,不怨恨;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40979888.html
  • 高原雄鹰一慈成加参上师弘法利生侧记

    显现了心境合一即内心和外境融为一体的瑜伽神功,径直进入了平常人不能进入的狭窄岩洞中:此时,在上师的境界中,清楚地出现了铜色吉祥山的刹土即莲花生大师的刹土,智慧空行母用彩虹作成的绸带,系上了普巴金刚橛和...

    金连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5181617.html
  • 从观心评天台山家山外之论争

    观和外观,则心法属内观,佛和众生法为外观,就佛众生法而言,仍须就妄显真,如《四明十义书》云:   若众生诸佛为外境,则观众生阴入色心,成真净色心也;诸佛虽离阴入,行人所观,须将应身色心为境,故《辅行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181706.html
  • 孤山智圆的理具唯心思想及其对知礼之反批

    缺失,如《金刚錍显性录》云:   他人见内心若净之言,便谓是入相似分真后,方能遍历事造者,甚为乖谬。《辅行》云:所言历者,谓巡捡也,岂分真位人巡捡观察,外境方泯合邪?谅其所失尤多,略说有六:枉凡、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181707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四):生命的根源

    前的时候,心上必然会起一种境界相。由於错误的认识与执著,觉得它是离心存在的外境。实际上,那所认识的境相,只是自心现起的影子。这种唯识思想,是立足在认识论上,从能知所的关系上探讨,是考虑所知的真相而发现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2480083354.html
  • 物本人本心本——奘师在“少林问禅”高峰禅会演讲

    心是一心,只有实践上你做得到,怎么做?深层的禅定,进入禅定,心一境性,心和自己所有的外境融为一体了,反过来说叫做“心境合一性”,心和境合一了你就会体验到风吹你的心也动,树摇你的心也伤,哪怕那个时候你踩...

    明奘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34483422.html
  • 巨赞法师书信摘录

    不觉拥衾大哭。次日中午,二兄来书,云适与母亲修茸墓地甫毕。阴阳相感,识识相纲,有如是之效验乎。……唯识家言,一识生时,必有四缘,四缘中第三日所缘缘……外境与他识可为疏所缘缘。证之夙夕所见,则人虽死而含...

    巨赞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22284136.html
  • 圣凯法师:《起信论》与宋代理学

    依心而存在的,本无外境而现似外境,全出于妄心的幻现。   所以,陆九渊的“心”与《起信论》的“心”虽然用的语言有差别,但是致思的路数与获得的结论基本上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3284595.html
  • 年龙父母《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》(二)

    行为自然得到增长。所以依止寂静处后,自己在修行方面,外界的违缘是没有的,只有存在顺缘。   寂静处就像寺院等。寺院和寂静处、阿兰若处在修行上是一个意思。所以说远离家乡这样粗重的烦恼外境后,应该依止安静...

    年龙上师

    佛子行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2022884703.html